剛結束2010花博會《城市花園綠美化》的競賽評審,成果展也已熱熱鬧鬧落幕,《內湖科技綠美化》競賽工作將要開跑。在2010花博會展前奏曲有此機會參予,感念老天給我安排了這樣的學習功課,鍛鍊了我更寬廣與敏銳的視野,感恩。
Posts from ‘十一月, 2009’
城市花園成果展美麗的插曲
長久以來感覺花卉生活是該從小就建立起的一種心靈美的概念, 也就是生活本身的一部分,而非現在這需政府大力推動的一個政策或是方案。 盡管做為這次城市花園的評審之一,從九月就開始執行一些相關工作, 但是只要情況允許,就會讓才三歲的孩子參予,過程中讓孩子學習理解 媽媽的花卉工作多麼地有樂趣,充滿快樂。 九月進行所有城市花園參賽社區賽前的攝影工作紀錄,孩子就跟在身邊, 他跟著我看看社區的綠美化工作,有時候還會叮嚀我這個作媽媽的, 說:「媽媽這裡還沒有拍到ㄟ、這花種得真的很不錯哦!這裡的花種得好漂亮。」 其實,工作裡最大的喜悅就是這些,和我的孩子分享…… 11月21日是城市花園競賽成果展,適逢週日所以全家一起出動參加。 這是集合了所有參賽社區的里民的交流活動,也是頒獎的日子。 孩子很高興來到台北市南區花木中心,雖然天空飄著紛紛細雨, 他是多麼快樂的浸淫其中….在會場裡花草世界中找尋快樂。 全天的活動節目安排,有一段是由大專院校的孩子們表演, 一群大學生輪番上陣自彈自唱,青春喜悅的美感令人動容…. 不過我家的孩子在台下也找著樂趣,他看著台上的哥哥姐姐的演出, 一邊就在台下找了張椅子充當吉他,有模有樣的也跟著彈唱起來, 好些朋友被他的模仿功力弄得不得不驚嘆!讚賞! 孩子是直性的真情,沒有矯情、沒有尷尬,盡興的唱,這就是真! 而這樣的真性情,其實就是花卉生活最好種子,應該從小就培養。
98城市花園社區綠美化競賽 評分標準說明
此次競賽活動歷經初審(98/09/11)及複審階段,期間為求擴大參與層面,決定將徵件日期自98/O9/08展延至98/09/25止,期使更多社區能共襄盛舉;亦由於今年度參賽單位競爭激烈,經評審委員審慎討論決議,將原預計選出四類型共20處之社區,另增額1社區,共計21個社區進入競賽複審。 21個參與競賽複審的社區由主辦單位補助材料,於98/10/14-23日止進行社區綠美化改造工作,評審團則於98/10/24-25日二天進行現地評審作業,主要係針對本次改造範圍、內容、及社區志工參與情形逐一訪視了解,俾評選出符合本競賽宗旨之社區團隊。 本次評審重點項目,並非以社區既有的景觀為評審對象,而是將重點放在社區對主辦單位所補助之材料是否充分運用得當,並能否適時擴大其延伸效益、社區自發性綠美化態度及社區志工的投入精神等為主要的評分摽的;另為求評審階段之公共性,亦於此期間闢設網路投票,最後再總合加總網路投票及評審評分結果,評選出各類型綠美化社區之冠軍、亞軍、季軍合計12名。 綜觀本次參與之社區,皆能發揮巧思,同時結合志工全力以赴,其參賽精神猶為感人,其後續發展之效益更令人期待。本屆比賽之結果並非終點,社區所努力的精神才是令人佩服所在,期待全市社區能共同為台北市的美麗參與投入,讓台北市更美,以迎接2010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的盛會。 評審團 中華民國98年11月6日
思想土地!
計畫這裡要種植一片花海,花海的兩邊是自行車道, 想像起來很美…… 然而要怎麼開發?還在嚴謹的思索。 對於土地,會升起的變化又是什麼? 思想土地….. 花海種植前的土壤道路相關整治作業 土地整理工程:土地整平工程、農田水利工程、田間道路工程、山坡防護林工程。 1、土地整平工程:實施土地平整工程重點在整治花卉區域和一般作物區域。 重點整治區,動用機械實施田土歸併,劃分田成塊、土方規範 美觀視覺效果。 2、農田水利工程:根據各專區特點,實施蓄水池工程、渠道配套工程、埤塘 整合應用工程、囤水田埂等工程,能緩減花卉專區蓄水用 水之困難,也比較不易受當地群眾排斥。 3、田間道路工程:主要以實施柏油路面〈車行〉和碎石路面的田間道路〈人 行〉,以及花卉生產區域和生活區域馬路建設,這是最受農 民歡迎的工程,也能順利解決花卉區運輸困難的問題,實 現項目區與外界的連接通暢,方便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。 4、坡地防護林工程:在主要道路兩旁種植行道樹〈開花性〉,對於花卉專區環 境景觀視覺可以增進正面的形象效益。 花海專區土地應用規劃說明 單位/公頃 項目/ 內容/時間/相關說明 土地整理/原始環境雜草樹木剷除整理殺草劑/ 一個月/先除草作業,使用殺草劑兩次 表面整理/土壤表面粗整理/一週/使用怪手機械處理 表面處理/土壤表層細處理/一週/人工 休養土地/土壤灌溉浸泡處理/視情況/最經濟節省預算做法 鬆土/大面積由怪手翻土整理 撒種子/波斯菊類/初步評估方法 施/肥/發芽之後/20-30公/可是情況而決定是否需要 灌溉系統/最基礎設施/視情況/採用浸泡法 花海景觀/可看見出花海景觀/兩個月/穩定的天候狀態之下 花海維護/土壤及水源管理作業/管理流程 花海景觀/可欣賞半年/半年上/穩定的天候狀態之下
不犁田的寧靜革命
農地退化。現在,有些農夫已放棄整地的做法,希望能讓農業更永續。 撰文╱哈金斯(David R. Huggins)、瑞格諾德(John P. Reganold) 翻譯/陳儀蓁 重點提要 ■傳統的整地耕種方式,容易導致土壤侵蝕,增加逕流的發生。 ■因此,有一些地區的農夫,正轉而採用一種稱為「不整地栽培法」的永續途徑,把對土壤的干擾降到最低。 ■然而,昂貴的設備成本和學習門檻,加上其他因素,使得不整地栽培法難以有效推行。 在美國華盛頓州東部帕勞斯一座1600多公頃的農場,艾胥里曼用鏟子鏟起一鍬黑色泥土,土很輕易就散開了,表示土壤非常透氣、富含有機質,有助於植物根系發展;土裡還有很多蚯蚓,那是土壤健康的另一個指標。 34年前,這裡一鏟子的泥土裡就算有蚯蚓,也寥寥可數。那時艾胥里曼每次栽種前都會先犁田,把上一期 作物收割後殘留的枝葉埋起來,為即將種植的作物整好田地。丘陵起伏的帕勞斯地區曾持續這種農耕法數十年,卻因此付出代價,著名的肥沃土壤在那段時間侵蝕的 速度著實令人憂心。1974年,艾胥里曼相信一定有更好的方式來利用這片土地,決定試驗新興的不整地栽培法(no-till farming)。 全世界大多數的農夫在播種前都會先犁田,這種在栽種前先翻土的做法,可以埋覆作物殘株、動物糞肥和麻 煩的雜草,同時也讓土壤透氣、變得溫暖,但這種重新整理、干擾土壤的方式,也使土壤更容易受到風和水的侵蝕。犁田是農地退化(全世界最嚴重的環境問題之 一)的根本原因,已經威脅到糧食生產與農民生計,其中又以貧窮且人口密度高的發展中國家最為嚴重(見112頁〈為塵土付費〉)。1970年代晚期,土壤侵 蝕造成帕勞斯地區10%的農田表土完全流失,60%的農田有25~75%不等的表土流失。另外,犁田會讓地表逕流攜帶沉積物、肥料和殺蟲劑流入河流、湖泊 與海洋。相較之下,不整地栽培法希望把對土壤的干擾降到最低:農夫在收成後,會留下作物殘株在農地上,而這層覆蓋物能保護土壤不受侵蝕,並提高土壤的生產 力;到了要播種的時候,農夫則使用特製的播種機,穿過作物殘株到底下未受干擾的土壤,讓種子在這裡發芽,冒出土壤表面長出新作物。 為了餵飽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人口,不斷發展的農業對環境、人類健康和生物多樣性都造成極大影響。就我們 目前對地球生產力的了解,光是生產充足的食物仍不夠,還必須以永續的方式進行才行。農夫需要生產高品質的足量作物,為後代子孫保存自然資源,賺取足夠的金 錢維持生計,並適度與農場工人及社會互動。不整地栽培法可能有助於實現永續農業願景,然而就像任何一個新系統,它也要面臨挑戰與取捨。不過,現在世界上有 一些地區的農夫,正逐漸拋棄他們的犁具。 先從犁田開始 人類大概從一萬年前開始栽種作物,就使用不整地栽培法和整地法來利用土地生產糧食。從狩獵採集轉換到 栽種作物的過程中,新石器時代人類在住所附近的小片土地上種田,並從野外採集其他食物,其中有些人從事了最早的不整地栽培法,用棍子在地上戳洞、撒下一些 種子,再以土壤覆蓋;有些人則施行了最早的犁田,用棍子在地面劃出溝道,把種子翻到土壤表面之下。今天發展中國家成千上萬的農夫,仍然使用這些簡單的方法 播種。 後來由於犁的演進,只需少許人力即可養活眾人,用機械處理土壤便成為種植作物與控制雜草的標準程序。 最早出現的這類機械是勾犁,以一個三角架與一根垂直的木樁組合而成、利用木樁來耙開表土,大概需要兩個人來操作,一個人負責拉,一個人負責控制方向。後來 人力被馴化的役用動物取代,最早可能是公元前6000年美索不達米亞的閹牛。下一個重要進展發生在大約公元前3500年,埃及人和蘇美人發明了犁刃,這是 一種楔形的木頭裝置,前端有一把鐵刀可鬆開表層土壤。到了11世紀,歐洲人使用更複雜的發明,包括一片彎曲的鐵板(稱做犁板),可在表土鬆開後進行翻土的 動作。 犁的設計不斷進步,促成1800年代中期的農業發展,東歐、南非、加拿大、澳洲、紐西蘭和美國的農夫 開墾了原本長滿雜草的草原來種植玉米、小麥和其他作物。其中美國中西部的高草原,原本一直沒有大規模農作,因為那裡又厚又牢的草皮是耕種的一大障礙,不過 在1837年,伊利諾州的鐵匠迪爾發明了能夠翻開草原草皮的光滑鋼板犁,今天這片草原已成為世界上最具農業生產力的地區之一,並涵蓋了著名玉米帶的大部 份。 【欲閱讀更豐富內容,請參閱科學人2008年第81期11月號】